《老子·道经·一章》“玄之又玄”解

常有,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同叫做玄妙,玄妙而又玄妙,就是万物中一切玄妙之理所从出的门户。”(原稿写于1974年,华钟彦校。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高亨《评析本白话道家名著·老子》及《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老子》:同上。(据高亨早期译本辑录,王宁主编,高云整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出版。)

    张松如《老子校读》:“无名和有名这两方面,是同一来源而称谓不同,都可以说是极幽深的。从有名的幽深到达无名的幽深,便是通向一切奥秘的门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无名与有名两者同一出处,不同的名称而所称谓的对象则是一个,真是玄妙而又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许抗生《再解〈老子〉第一章》:“无名与有名这两者,同一出处而有着不同的名号,都可说是深远的。深远啊又深远,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根源。”(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三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

    余培林《老子——道德的奥秘》:“‘无’和‘有’一是道的本体,一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可以说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并且都可以称为玄妙,玄妙而又玄妙,那就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本源——道——了。”(《白话中国古典精萃文库》之一,原名《老子:生命的大智慧》,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出版,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简体字版。)

贺荣一《道德经注译与析解》:“有和无二者都是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二者都可以说是奥妙的。但奥妙中之奥妙,才是一切奥妙所由出之处。”(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85出版,白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简体字版。)

陆元炽《老子浅释》:(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上文讲的‘有’‘无’)同出一源而名称互异,它们都称得上是深远莫测的,从有形的深远境界到达无形的深远境界,这就是通向一切奥妙神秘的总门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一,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邓潭洲《白话老子》:“‘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深的。它们幽深而又幽深,是众多微妙变化的门户。”(岳麓书社1990年出版。)

冯达甫《老子译注》:“那永恒的无,将从它来窥探造化的微妙;永恒的有,将从它来观察自然的极限。这两方面,同一个根源而不同名称,同样叫做微妙。从微妙而更向微妙处探索,就是认识自然一切祕奥的门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寇崇琳《诸子十家选译》:“‘无’和‘有’这两个,同出于一个根源而只是名称不同,所以都可说是玄奥、深邃的。可是玄奥又玄奥,深远再深远,这才是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总闸门、总出口处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张忆《白话今译老子》:“‘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先秦诸子今译丛书》之一,中国书店1992年出版。)

    艾畦《分类重编〈老子〉八十一章》:“‘无’和‘有’这两者都出自‘道’,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用来称呼‘道’在不同衍化阶段上的不同体现。从‘有’到‘无’,是要显得幽昧深远、不可测知一些,从‘无’再幽昧深远一层,就是‘道’,宇宙万物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都是由‘道’这里产生、又回归到‘道’这里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

    汪福润《老子新译》:“‘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见汪福润点校《老子注三种》附录三,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杨润根《老子新解》:“普遍无限、绝对永恒的世界形式和普遍无限、绝对永恒的世界内容,它们都包含于世界之道的本质之中,并具有各自不同的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特性,正因为它们的特征是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所以把它们两者都包含于其中的世界之道的本质也就更加深邃难测、微妙难识了。人们一旦认识了这更加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世界之道的本质,也就打开了认识世界万物由以产生、存在、运动、发展或进化的全部奥秘的大门。”(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张玉春《中华道学通典·〈道德真经〉释读》:“‘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称谓不同,它们都被称作幽隐深远的。幽隐深远而又幽隐深远,一切玄妙皆自此门而出。”(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纪凡《三教慧海·道教箴言》:“这两者来源相同,只是名称不同。相同就叫玄,玄而又玄,就是各种奥妙的所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王垶《老子新编译解》:“‘无’和‘有’出自同一根源,名虽有异旨趣相同,幽昧深远而又幽昧深远啊,一切奥妙皆自此而出。”(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孙雍长《白文对照诸子集成·老子》:“(‘有’与‘无’)这二者,出于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以称之为幽深神秘。它们幽深而又幽深,是通向一切神秘奥妙之门。”(广西、陕西、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陈国庆、张爱东注译《道德经》:“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三秦出版社1995年出版。)

汪耀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裘仁、林骧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赵一生、朱宏达《诸子百家格言警句白话解》:“这无和有两者同出于一源而有不同的称呼,都可称为幽深。幽深又幽深,就是一切微妙的总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罗尚贤《老子通解·老子全译》:“无、有两者同时发生,不同的名字表述同一个过程。运用无、有反复地抽象思考,是认识一切奥妙的必须途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刘康德《老子直解》:“‘有’与‘无’,此两者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都是相当幽深玄妙的,幽深而幽深,玄妙而玄妙,是一切变化的总门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鸿儒《重读老子》:“这‘无’和‘有’两方面,都同出于不可道的‘道’,都名称不同,都是幽深莫测。幽深又幽深,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的总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吴林伯《老子新解:〈道德经〉释义与串讲》:“显然,这两者都从道出现,不过一像征道的本体的效验,一显示道的功能的成绩,名称不同,都叫奥妙。奥妙而又奥妙,仿佛奥妙的门户。因此可以说,没有道,就不可能有这些奥妙。”(京华出版社1997年出版。)

    顾悦译注《道德经》:“‘无’和‘有’这两者,同来源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玄妙的。深奥又微妙,是一切变化的总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出版。)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论帛书老子将会取代今本老子》:“两种观察同出于一源,不同的称谓同出于一人之口,真是幽深又幽深。这就是认识种种微妙事物的途径。”(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戴维《帛书老子校释》:“无欲与有欲这两者,同从道中所出。名字不同,这两者的统一就玄妙得不可想像,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总门。”(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

    江凌注译《儒家道家经典全释丛书·老子》:“‘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它们二者是这样深远而看不透,但确实是天地万物和一切奥妙的门户。”(大连出版社1998年出版。)

    孙享林《李聃道德经意解·曲谱》:“此两者同是为了修道,而结果各不相同,两者都在叫‘玄’,玄!玄!玄!就能玄入道门。奥妙之门多得很,只要苦练就能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李连生《老子辨析》:“这两种相对的东西同出,‘有名’、‘无名’都用‘道’这个名字来称谓,意义深远又深远,是天下万物初生的出入之门。”(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

    高定彝《老子道德经研究》:“‘恒无’与‘恒有’此两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相同,都可叫做‘玄’,‘玄之又玄’之‘道’是一切变化的总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

    郭世铭《〈老子〉究竟说什么》:“‘无’和‘有’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不同刻画,将‘无’和‘有’统称为‘玄’,一个‘玄’再加上一个‘玄’,就是一切奥妙的总出处。”(华文出版社1999

Copyright www.mx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