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首章的真貌实义——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对《道德经》首章的分析

思维的方法,才可以打开奥秘的大门。
思维逻辑虽然从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就已经开始研究,然而,由于其深奥性、抽象性,仍然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与苏格拉底时代稍晚一些时候的老子,还要举例说明。在A节,老子先指出“道”这个个别的字,其使用规律是变化的,并由此推论,所有的(一般的)文字的使用规律,不仅仅是约定的,而且约定还是变化的(这是没有直接说是例子的例子)。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逻辑。在B节中,老子举的四个例子,不仅仅是“名可名,非常名”的例子,而且还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逻辑的例子。这些例子进一步证明了“两者”指的是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从后向前看《道德经》首章,则是一篇脉络清晰的逻辑学。其脉络是:打开众妙之门——(必须)玄之又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思维,必须用“玄”(思维逻辑)——什么是“玄”呢?——给出“玄”的特征链——举例说明——一般到个别——个别到一般。

(四)        古文解释与训诂

由于本文的首章解释,与两千多年来的文人学士、专家学者们的训诂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结论,所以应该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1、        训诂与训诂学
沈祥源先生认为:“训诂,就是用今语解释古语。”(《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沈祥源•2002)
贾彦德先生认为:“我国语文学时期的语义研究叫做训诂学。”(《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贾彦德•1999)
周大璞等人认为:“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周大璞主编•2002)
黄侃、王力为新训诂学规定的任务是:“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与根源。”
传统训诂学在古汉语及汉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训诂学对于我们现代人理解古文信息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古汉语发展为今天的现代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字形、字义以及读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字形由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变为隶书、楷书。汉字也由单字词演变为多义项的多字词,或者说,汉字由词符文字,转变成了词素文字。这些变化极大地增加了汉字的表达能力。也正是这些变化,又给现代人理解古文带来了困难。因此人们不得不进行训诂。
训诂学的金科玉律是保持古文的原貌。黄侃先生在《手批白文十三经•前言》中说:“凡轻改古籍者,非愚则妄。”遗憾的是,很多训诂者并不予以遵守。出现几百种版本的《道德经》,就是例证。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证、辩、疏”。在训诂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流派。后训诂学派是古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是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毛泽东的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思想对古文进行训诂。例如对《老子》的诠译,就有以范文澜、吕振羽为代表的一派。他们认为老子是“没落贵族的代表。”另有一派,认为老子是“代表农民的立场和思想。”还有一派认为:“老子的阶级出身是没落贵族,但却由贵族下降为农民小生产者。”在“老子的世界观”方面的争论,亦是针锋相对。吕振羽、杨荣国认为老子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而范文澜和前苏联的杨兴顺等人却认为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当然,还有一派认为这两派“都不免片面”。他们认为“老子哲学本身,包含着向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发展的两种可能趋势”。
新训诂学派认为:“我们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汲取前代训诂学和国外语义学的精华,而吐弃其糟粕。”(《训诂学初稿》武汉大学出版社•周大璞主编•2002)

2、        古文解释
古文解释的目的与训诂的目的是不大一样的。我们现在解释古文,其目的是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古文所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古文字的能指信息、所指信息、读音信息。同时还包括语境信息、篇章信息等。“能指”信息指的是文字符号的形式信息;“所指”信息指的是字义、词义。语境信息指的是古文著作时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的信息(出身、背景、知识、阅历、风格)等等。篇章信息指的是篇章的全部意义。
对古文的准确解释,需要所有的现代科学知识和综合的认知能力才能做到。对此,训诂学是力所不能及的。这是因为古文距今年代久远,不仅语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还出现了信息传递中产生的错误。特别是对语境的判断,时过境迁,非常容易出现误断、漏断。语言学告诉我们,不同的语境,词义的义项是不同的。为了校勘传递中产生的错误,人们还要借助考古学、逻辑学、认知学等很多学科的知识和成果。古文的内容还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古文的解释,不仅仅是字义、词义、语义的解释,也不仅仅是语言学、语用学的解释所能够解释清楚的。例如《道德经》就有论述“天地”的内容。“天地”就是我们现代汉语中“宇宙”的概念。如“天地之间,其犹橐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那么,如果是不懂宇宙学,就对这一段文字给予语义学方面的就词论词的训诂,而不揭示出这一段文字所表达的极其深刻的宇宙科学知识,那可是正如黄侃先生所讲的“非愚则妄”了。
以上,就是造成两种不同结论的根本原因。
对古文的训诂,有的时候又称之为古文翻译。因此不妨汲取一些“翻译学”和“译介学”(《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谢天振•2000)中的一些观念。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多结合现代语言学、交际学、符号学等各种理论,或结合民族、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对翻译现象作理论性的阐发”。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称之为“译介学”。其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如果说是文化研究,还应该包括其他的、除了文学以外的人文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当然,涉及到哪一个科学领域的翻译,就需要哪一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否则是无法正确翻译的。对古文的翻译也是亦然,特别是对博大精深的《道德经》的翻译。
七、篇章结构图式

《道德经》第一章  篇章语言结构分析图式

略(感兴趣的可与我联系,发到你们的mail)

八、篇章结构分析

《道德经》首章是通过八个层次和“明”、“隐”两种方法来表述的。
第一个层次(隐):一词多义的现象与原因。
在A节里,老子首先突出了两个一词多义的字——“道”与“名”。同时指出约定(名——命名——赋予形式、或者赋予概念——形式与概念的约定)是可以变化的,而正是不同的约定和约定的变化,产生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个层次(明):约定和约定的变化
在A——2小节,老子给出了符号学中的两个规律:符号的能指
与所指关系是约定俗成的,即“名可名”;另一个规律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即“非常名”。
第三个层次(明):举四个例子来说明上述规律。
第四个层次(隐):宇宙及其性质
四个例子的前两个例子“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组成了宇宙;后两个例子则是宇宙的性质。
第五个层次(隐):双字词可以表达更加复杂抽象的概念
通过对两个单字词“无”和“有”与两个双字词“常无”和“常有”的比较,就可以得出此结论。
第六个层次(隐):举例说明归纳与演绎逻辑。
第七个层次(明):给出了思维逻辑的特征链。
第八个层次(明):篇章总结
C-2小节既是篇章的总结,又是对读者的期望——只有不断地、
反复地进行逻辑思维,才可以打开众多奥妙的大门。
用“明”和“隐”两种方法来进行表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
传递的效率,而且精辟,简洁。这种高超的写作方法,真是“明讲真言,暗藏玄机”!

九、意译

意译,不仅是用今语来解释古语,而且还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准确地找出和解释古文中所传达的全部信息,特别是对于涉及到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的古文。
(一) 隐藏的前言(语境)
由于本书要揭示很多宇宙的奥秘,所以要创建很多新的概念来予以表达。那么如何来表达这些新的概念呢?一种方法是对已有的单字词赋予新的意义,一种方法是创建双字词来表达更加抽象、复杂的新概念。这样做,就会出现一词多义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因此希望读者能够予以注意。还需要注意的是,宇宙是由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本源组成的。宇宙的本源是由极隐微的东西(粒子)组成的;宏观的宇宙是有界无限的。只有建立、并且理解了这些概念,才能读懂书中的内容。
               (二)译文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道”与“名”这两个多义词,特别是“道”字,就有很多讲法、很多说道,而且这些说道还是变化的。根据归纳逻辑原理,我们可以推论出:所有的文字都是可以一词多义的。这是因为,文字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是约定的。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约定的理由和内容都是可以变化的,特别是在若干年以后(语言的历时性)。
既然“道”字可以赋予不同的概念,那么根据演绎逻辑原理,我们就可以对所有的单字词赋予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创建、约定双字词来表示新的、更加复杂、抽象的概念。下面我们举四个例子来予以说明。
我们知道,“无”这个字的原意是“没有”,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约定它表示宇宙的本源;“有”这个单字词的原意是“存在”,现在我们约定它表示万物的本源。这样,由“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本源”组成的宇宙就可以用“无”和“有”来表示。(“有”生于“无”,也就是“万物之母”生于“天地之始”。)再举两个双字词的例子。“常无”是由“常”和“无”两个字组成的。“常&rdquo

Copyright www.mx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