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首章的真貌实义——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对《道德经》首章的分析

《道德经》首章分析
《道德经》首章的真貌实义 ——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 对《道德经》首章的分析
摘要:
   《道德经》的首章,是文人学士、专家学者们研究老子学术的千古争端之所在。其主流观点认为:首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总纲。而本文认为:首章不是关于哲学的论述,而是告诉读者解读和理解本书内容的有关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应用现代汉语语言学等科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道德经》,是真正读懂《道德经》的必要条件;反之,则是千古争端的根本原因。当然,还应该首先确定《道德经》的真貌,然后才有可能无歧义地解释其实义。

关键词:  
道德经  真貌实义  符号学  语言学  逻辑学  哲学
目录:
    一  《道德经》首章的意义
    二   原文的确定
    三   原文
    四   解词
    五   直译
    六   解释
    七   篇章结构图式
    八   篇章结构和逻辑分析
    九   意译
    十   结语 
一 《道德经》首章的意义

《道德经》首章相当于我们现代书籍中的“序”、“前言”或者“绪论”。其主要内容是:读这本书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基本知识,以及作者的期望等等。以上也是对首章语境分析的结果。语言学告诉我们:不能正确地分析首章的语境,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首章的意义,也就不会真正地读懂《道德经》全书的内容。
对于首章的解释,历来是文人学士、专家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南怀谨先生认为:“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经》的‘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也是连串贯通全书八十一章脉络的线索。而且也是千古以来,研究老子学术的争端之所在”。(《老子他说》复旦大学出版社•南怀谨•2001年)

两千多年来,文人学士、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因此首章中的第一个“道”字,则是代表老子的哲学概念。例如刘康德先生认为:“本章老子第一次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道’” 《老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刘康德);《老子说解》(齐鲁书社•张松如)中写道:“《老子》书中第一次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陈鼓应先生也认为:“‘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 《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陈鼓应)。

本文认为:《道德经》不是哲学著作;首章中的第一个“道”字,也不是什么哲学概念,而是“道”这个字的本身,或者说“道”这个“记号”、“符号”,或者说这个符号的“能指”。“名”和“玄”才是首章论述的重点概念。“名”指的是文字符号;“玄”指的是思维逻辑。首章讲的是符号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因此,不依靠和应用符号学、语言学和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是无法读懂首章的,当然,更不会真正读懂《道德经》全文了。

二  原文的确定

两千多年来,在传抄和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版本。其原因是:传抄、制版不仅会产生错字、脱字和赘字等失误,而且还会以讹传讹;研究、校勘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又形成了新的版本。因此,仅是王重民在一九二七年著的《老子考》中,存目就有四百余种。由此可见流传版本之多。面对如此众多的版本,如果各念各的经,各讲各的道,那么如何进行训诂,如何理解《道德经》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呢?这显然是不利于对《道德经》的研究和理解的。至今人们还未能真正理解《道德经》的实义,是与此有关联的。

《道德经真貌》(北方文艺出版社•张永庆•2004年)提出了一个统一原文、建立“标准本”的思路和一个科学的方法——“多文本共时逐字比较”的方法,同时也给出了一个“标准本”。本文中的第一章原文,就是采用《道德经真貌》中的原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原文与已公开的任何版本,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对此,《道德经真貌》有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只简略地介绍一下。

《道德经真貌》这本书首先确定了《道德经》是诗歌文体,采用了严格对偶的文体形式。这一发现对《道德经》的研究,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这是因为,研究者可以根据“严格对偶”这一特征,对流传本进行“补脱去赘”。例如对《道德经真貌》与《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本)中的第一章进行“两文本共时逐字比较”,可以发现,在《道德经真貌》中,已经去掉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句中的“故”字和“此两者同出”句中的“此”字。根据“严格对偶”这一规律,显然“故”和“此”是赘字,是后人后加的,应当去掉;同时还补上了“异名同谓”四个字。这是因为如果不补上这四个字也破坏了严格对偶这一规律。之所以补的是“异名同谓”这四个字,一是因为“两者同出,同出异名,异名同谓,同谓之玄”的修辞格是“顶真”或者称之为“连珠”,即“前一句的后两个字,是后一句的前两个字”。若无此四字,则“连”不成“珠”了;二是因为在马王堆帛书中有“异名同谓”这四个字,有考古依据;三是因为没有“异名同谓”这四个字在论述内容上就会有缺陷,从而造成无法正确理解其意义的结果。
未见真貌本,何谈《道德经》?

三、原文A—1
道可道            非常道      
A—2
名可名            非常名     

B—1
 无

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B—2
常无
欲以
观其妙      
常有
欲以
观其徼      

C—1
两者同出        同出异名      
异名同谓        同谓之玄      
C—2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四  解词(根据汉语大字典)

道:在《汉语大字典》中,道字有45个义项;在《道德经》中,道字有十余种用法。在首章中,道字的含义是:⑴ 方法。《孙膑兵法•威王问》:“以一击十,有道乎?”⑵ 事理,规律。《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⑶说,讲述。《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可:⑴ 表示许可,肯定。《广韵•哿韵》:“可,许可也。”
    ⑵ 堪,值得。《诗•幽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熠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常:永久的,固定不变的。《王篇•巾部》:“常,恒也。”
名:⑴文字。《周礼•秋官•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九岁属瞽史,论书名,听声音。”郑玄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⑵事物的名称。《荀子•正名》:“名定而实辨。”⑶命名;取名。⑷名目,种类。《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五名五恭》:“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
无:⑴没有。⑵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有:⑴与无相对,表示存在。⑵古通“域”,范围,境界。
观:示人,给人看。《尔雅•释言上》:“观,指示也。”孟康曰:“观,犹显也。”
妙:⑴精微;深微。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 ⑵神妙,奇巧。
徼:⑴边境;边界。《玉篇•彳部》:“徼,边徼也。”
    ⑵终极;归终。王弼注:“徼,归终也。”
玄:神妙;深奥
五  直译

A—1:“道”(这个字)可是有“说道”的,(这个)说道不是不变的;(非:不是;常:不变)
A—2:文字是约定的(名:文字;第二个“名”:命名——约定);约定也不是不变的
B—1:无(这个符号),约定其代表“天地的本源”,有(这个符号),约定其代表“物质的本源”。
B—2:常无(这个双字词),将用来表示无限的精微之极;常有(这个双字词),将用来表示无限的边界之终(常:永恒。永恒即无限)。
C—1:两种方法同时产生,(虽然)同时产生的,却是不同的种类,(虽然)种类不同,却有相同的称谓,都称之为思维逻辑。
C&mdas

Copyright www.mxda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