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核心概念“道”的英译的分析

郭燕 (西南大学)
【摘 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赋予“道”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 道德的总和,“道”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和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老子的哲学思想,“道”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1引言
    在中国古代道家伦理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老子是其创立和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智慧哲学体系。
    在《道德经》81章中就有37章提到了“道”,共出现了74次,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他的“道”落实到现实世界和人生方面而称为“道”,“德”是“道”之用。“德”字也出现在整整16章之中,共有41处。“道”和“德”确乎是老子论述的核心范畴,故以此作为书名。
    在《老子》第一章里,开头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三十二章里又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下莫能臣。……始制有名。”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或至少有命名的可能。但从另一方面看,凡“无以命名的”必定是形而上的。道家所说的“道”和“德”便是属于这一类的概念。

2“道”的种种英译及其理据 
    《道德经》的多种多样,对“道”的理解和翻译也五花八门。以《第一章》第一句的翻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例,笔者简单例举如下: 
    (1)(G.G.Alexauder,1895):God(thegreateverlastinginfiniteFirstCausefromwhomallthingsinheavenandearthproceed)canneitherbedefinednornamed.
    (2)(D.C.Lau,1963):Thewaythatcanbespokenof,isnottheconstantway.
    (3)(EllenM.Chen):Taothatcanbespokenof,isnottheEverlasting(ch'ang)Tao.
    (4)(ArchieJ.Bahm):Naturecanneverbe completelydescribed,forsuchadescriptionofNature wouldhavetoduplicateNature.
    (5)(WitterBynner,1944):Existenceisbeyondthepowerofwordstodefine. 
    1)G.G.Alexauder是英国的传教士,在他的理解里,既然“道”是不可说的,不可名的,那么这种“道”就一定是“God(上帝)”所说的话了,因为受到西方宗教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在的翻译中,把这种被人很难理解的东西和被人难以领会的东西翻译为“God”也就不难以理解了。但是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翻译是很牵强附会的,是难以准确表达我国“道”的这种深厚的、很内在的精神内涵的。
    2)D.C.Lau比较承认“道”是一种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看出他对“道”的认识更加进了一步,所以把“道”翻译为比较直接的“way”,但是在具体解释其前后几个“道”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3)EllenM.Chen是纽约圣约翰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艾论,对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发表了多篇关于老子的论文。如有:《<道德经>中“德”的含义:中国道家的自然概念之考察》因此在他也认为老子的这个“道”是不能简单的就能够翻译出来的,“德”是“道”之用。所以他也就用了在西方比较流传,但是在英文中又不是有一个直接的词来翻译的,就用了一个便读的“Tao”。
    4)ArchieJ.Bahm则认为,“道”是自然之事,因此在翻译时考虑到从自然的角度来考虑,因此就用了“nature”。在《牛津高阶字典》(2002)中“nature”的解释为“thewholeuniverseandeverycreated,notman-made,thing(宇宙和(非人造的)万物;自然界;大自然)”。因此Bahm认为,“nature”一词基本上能表达出“道”这个非自然的、抽象的概念。
    5)WitterBynner把“道”翻译为“Existence”则有一种中国古代名家的思想家们揭示出“超乎形象之 外”或所说的一种“形而下”的观点,因为在中国的哲学里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是有名字,或至少,有命名的可能。它们是可以命名的。所以既然存在那么就可以直接翻译为“Existence”。

3“道”的翻译分析
    上面所例举的“道”的种种翻译方法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大都是从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来理解和阐释,难免以偏概全,把丰富而又深刻的老子思想简单化。从“道”的基本理解上,把“道”翻译成‘thespirit’,‘theguiding’,‘thepath’,‘theroad’。而从自然不变的规律来理解的话,又可以翻译成theNature’,‘theExistence’,‘theway(s)’。上面种种“道”的翻译除了存在片面性这个共性问题外,自身还有不足之处。下面对几个代表性的译法简要分析:
    Way(道路,方式,方法)或Ways看上去像是颇为理想的翻译,也是许多西方译者的首选。但是way或ways是指“placeforwalking,travelling,etc
along;path,road,street,etc(路,道,街,径)”或者是“method,styleormannerofdoingsth(做谋事的)方法,方式,手段”。而中国的道家认为,既然有万物,万物必定有它们的由来,于是便把这个“由来”称作“道”。所以,由此看来老子的“道”内涵比西方人的理解要更深刻很多。
    而把“道”翻译为“Nature”或者“Existence”,仅仅是表面的把道理解为自然,这是很片面的,因为可以从《道德经》的四十二章就可以看出老子的“道”是比自然还要广阔很多的,老子的道有关于宇宙生成的过程,有相当精辟而有言人人殊的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它由抽象的本体,不断地向下即向物质世界域落实,而创生万物。正是道创生万物以后,又使万物得以生成,得到滋养。所以说,简单的“Nature”或者“Existence”是不可以概括其深厚的内在的意义的,因此“Nature”或者“Existence”也不是很恰当。
    God一词可能会引起误导,在西方文化浸泡下 外国人也许会对应成古西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善的理念”(thefromofGood)。韦利(Waley,1934)的翻译很有可能受到柏拉图的影响,因为西方汉学家或传教士所引入的希腊哲学思想是他们诠释道家经典的基本立场之一。况且God这个词其涵义太广泛也太抽象,远没有反映出“道”的本质特点和深刻内涵。
    所以,比较而言,“道”最好还是自始自终地使用音译Dao/Tao以保留其精神实质,同时还可以保持这个核心概念在《道德经》中的贯穿和统一。也可以沿用西方现有版本的音译Dao/Tao,不过对于尚未在西方约定俗成的中国术语或人名地名来说,用汉语拼音比用罗马注音要好。

4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并非有意志的人格的“神”或“上帝”,老子的“道”有宇宙观的思考,老子的宇宙论是建立在道德本体论之上的,道决定着宇宙的生成和演化。道的本性特性决定着宇宙形成和演化的根本属性。
    同时,作为老子思想和《道德经》典籍的核心概念,“道”的理解和翻译值得研究。道家学说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重要概念如“道”、“德”、“礼”、“义”、“忠”、“怒”等等,都存在着如何准确地阐释和译介的问题。中国典籍的翻译是介绍中华文化、沟通中西文明的一件大事。全面、忠实地传播中国的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就需要做好经典作品的翻译工作。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用西方的宗教文化来阐释中国经典的核心词汇,如把“天”译成Heaven,将“神”译成God,将“仁”译成humane,将“圣人&rdqu

Copyright www.mxdao.cn